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站—纪检监察—查看文章-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

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

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——晚清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家风故事

(上传时间:2017-11-29  上传部门:纪委办)

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 

  在湖南湘阴县城西正街上,有一座四栋相连的宅院,是晚清时期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故居。因院内种有两株石榴树对着书斋,故名“面榴轩”。在这个灰瓦白墙的斑驳宅院中,有一副楹联悬挂于祠堂两侧的大门上,“文章千古事,忠孝一生心”。这副楹联是郭嵩焘据其家训“世家先立本,道德与文章”而作。一百多年里,这副楹联所强调的“立德”“修身”等家风家训,对郭氏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儒商重义,乐善好施

  郭嵩焘(1818—1891),湖南湘阴人,字伯琮,号筠仙,学名先杞,后改名嵩焘,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外交家。郭嵩焘1847年考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曾任苏松粮道、两淮盐运使、广东巡抚。1876年,郭嵩焘任驻英公使(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),1878年兼出使法国钦差大臣。

  郭嵩焘出生于一个儒商家庭。其曾祖父郭熊经营放贷、善于积累,是湘阴数得着的富商。由于郭熊读过书,曾为贡生,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,因此他虽善经商但并不唯利是图,而是乐善好施,使郭家获得了良好的声誉。其祖父郭铨世传承祖业,在经营田地、盐业和钱庄的同时,常常仗义疏财、接济乡邻,使郭家成为了湘阴的望族。据时人吴树敏所作《郭氏家传》记载,湘阴县有一位县令,与郭铨世交好,因为官清廉,体弱多病,家境清寒,从郭家得到很多帮助,他不忍过多搅扰,便正式从郭家开具债券。后来,这位县令因病去世,欠下郭家大笔债务。县令之子年幼,无力偿还,郭铨世颇为同情,于是亲手烧了债契。

  曾考取秀才的郭铨世认为,家族要保持长久繁荣就必须要立规矩,并有所坚守。因此,他精心主持修建了本家祠堂“耕心堂”,定下了“世家先立本,道德与文章”的家训,并把这10个字写入族谱作为郭氏家族辈分的排行,时刻提醒后辈牢记先辈的期许和警训。“耕心”,即以心作田,耕耘不辍,意为加强自身的修养;“道德”,即思想品德,既包含齐家之伦理常情,也包括为人处世之道德操守;“文章”,意指学识学问,不仅包含诗词歌赋,更包括经世致用之学。

  郭铨世的良苦用心,产生了良好的效果。郭嵩焘的父母,在自觉传承家风家训的同时,十分注重培养子女。其父郭家彪精通医术,矜贫恤独,经常施药乡里,深受乡邻尊重。他作有一首《守愚诗》训示子女:“勿损人为智,勿私己为愉……欺心即欺天,造化焉可诬。人自习为巧,我自安为愚……守愚果愚哉?吾亦见真吾。”郭嵩焘之母亦遵循家训,特别注重对后代的教育。郭嵩焘的母亲极讲究品端行正,家中虽数世经营商贷,却从不许子弟沾染一丝铜臭气。她毕生的精力,都倾注在儿子的读书仕进上。1847年,郭嵩焘进士及第,跻身士林。1849年夏,湘阴大水,郭嵩焘协助知府夏廷樾办理赈务,终日辛劳,疲于奔命。当时,其母亲重病,郭嵩焘于百忙之中回家探视,母亲反而大声斥责他:“不顾灾民,回家探视,这是徒增我的烦恼!”

  守志明礼,诗书传家

  儒商家庭背景以及祖辈忠孝节义、乐善好施的家风,对郭嵩焘的人生道路潜移默化地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。

  郭嵩焘出生于商贾之家,但坚决反对为官有商贾之气。为官期间,郭嵩焘从不花心思为自家产业谋事。依常人眼光,郭嵩焘所担任的职务,不论是苏松粮道、两淮盐运使,还是广东巡抚,均是有丰厚“油水”的位置,尤其是任苏松粮道和两淮盐运使时,经手的钱动辄上万,但他除了分内的薪俸和养廉银之外,分文不取。“出客公服,间有添补,居常衣服一袭。家居之旧,未尝更制。日食上下一例,玩好什物,除置买书籍外,未尝浪费一文。”清末著名学者、湘绅领袖王先谦曾评价他,“廉介不苟得”。

 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一员,郭嵩焘任驻英公使期间,将实地考察心得详细记入日记《使西纪程》,把西方富强之道介绍给国人,受到广泛关注,也使其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攻击。1879年,从欧洲黯然回国后,他去职还乡,虽赋闲在家,但不坠青云之志。他创办思贤讲舍,弘扬天地正气;探寻洋务新途,追逐强国梦想。他于书房题联:“无补清时,终老书斋原夙志;偶谈瀛海,重摊诗卷记前游。”这表明他退去官场,依然关注国事、不甘寂寞的心态。

  守志明礼的郭嵩焘,对家族成员的要求十分严格。目睹赌博、吸鸦片之害,他赋闲在家时立下严规,凡赌博、吸鸦片者必须改姓。这一规矩得到了严格的执行。郭嵩焘去世后,其子郭立煇发现其妻染上了赌博恶习,虽非常痛心,但依然坚决执行家规,将其送回湘阴老家。郭嵩焘还非常注重培育后人的气节、督促后人读书。在日记中,他曾写道:“吾人行事,必具有天下一家、万物一体之心,乃能于事有济。文章气节不纳之道义,皆是浮动之气。”去世前,他留下的绝笔《枕上作七首》,其一曰:“三人同瘦命偏长,共道吾家兄弟强。儿辈尚能规进取,莫忘先世有书香。”

  君子之泽,五世不斩

  岁月流转,风云变幻。在郭嵩焘的教诲下,郭氏子孙不忘祖训,勤修道德,专攻文章,在多个领域皆有所成。

  郭嵩焘长子郭立篪,即曾国藩之女婿,在郭嵩焘担任广东巡抚期间,前往广州谨守父亲教导。郭嵩焘在抚署左侧,专为他辟一书室,并取名曰“食笋斋”。郭立篪在父亲督促下,学业精进,除科举考试一帆风顺外,还深受其父影响,游历山水,关注民生疾苦。郭嵩焘次子郭立煇继承了其父亲的养知书屋,从学于湖南士绅领袖、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,才识兼备,是小有成就的楚辞专家。他的著作流传于世的有《读骚大例》《楚辞集解》及诗文若干,另有在湖南高等学堂、中路师范、湘阴驻省中学(湘阴一中前身)讲学的《国文讲义》一卷。郭庆藩,是郭嵩焘弟弟郭崑焘的儿子,任过知府,却以学者闻名于世。他著有《庄子集释》《说文解字辩证》等,与其父合著《诗集》《别集》《家训》等。

  “君子之学首重治心。”受此家训影响,郭氏家族始终坚守道德良心和坚贞气节。1938年,日寇犯湘,长沙城遭到空袭,文夕大火把郭嵩焘在长沙营建的房屋全部烧毁,郭家举族避难湘阴老家。1939年农历五月初七,日寇突然空袭湘阴,县城被毁,郭氏族人多数掩埋在瓦砾之中,其他郭氏同宗不顾敌机轰炸,冒死营救。虽然在日寇侵略中历经磨难,但郭家依然坚贞不屈,仍竭力为挽救民族危亡尽绵薄之力。郭嵩焘的侄子郭金玉联合一些进步乡绅,在乡下设立了私塾,在敌骑纵横中采取敌来我散、敌去我聚的方式授业,传授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知识,着力培养救国图存的有识之士。(陈文革 胡静波 资料提供:郭道晖、郭天柱、郭炯、刘广)

网站地图